01
未来产业与先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差异在哪里?
丁国杰副院长认为,“未来产业与先导产业、新兴产业的核心差异,还是在于技术成熟度不同,未来产业是更加前沿的领域、技术路线尚未明确、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领域,而先导产业更加强调的是产业的引领性、率先会形成产业规模、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先导和引领作用,新兴产业是已经形成市场化、产业化应用场景,处于崛起阶段的产业,所以和未来产业是有很大区别的,未来感、前沿性更强,或者说处于无人区探索阶段的领域,才是未来产业。”
02
为什么上海会选择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丁国杰副院长认为,“未来技术方向非常多元,但人类技术演进始终围绕着一些核心主线,也正是这些主线的方向决定了未来产业布局的方向:一条主线是生命长度更长、质量更高,代表性技术为生命科学技术,如基因和细胞技术面对人类传统治疗手段的颠覆,类脑智能突破人类的生理或疾病缺陷;一条主线是空间利用更深、更远,代表性技术为深海技术、空天技术以及虚拟时空;一条主线是资源利用时间更永续、更高效,代表性技术为新能源技术,如先进核能、新型储能;一条主线要素动力的利用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代表性技术为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如量子信息、智能计算,一条主线是材料,作为与多行业融合的基础支撑领域,未来材料着眼于各种极限性能、功能的突破。”
03
五大领域如何推进?有何侧重点?
上海行动方案中提出,要着力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从根本上来讲,五大未来的核心驱动力量均来自科技创新,即依靠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来驱动,但在推动技术产业化、孕育未来产业集群成势的路径上,则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制度保障、临床应用。对于未来健康产业集群发展而言,对制度创新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包括药审制度、伦理安全制度,同时,临床应用对于加速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相对突出制度的创新保障,以及打通各种临床应用的壁垒。
未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技术策源、广泛赋能。对于未来智能产业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底层基础技术的领先突破,另一方面需要将人能智能与科学研发、智能计算、虚拟现实广泛结合,通过广泛的应用场景来发挥智能价值,从而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引领产业变革。因此,未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知识学习与核心算法的技术突破和广泛的赋能应用。
未来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核心突破、首创示范。对于未来能源产业发展而言,一方面需要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技术的核心突破,实现性能稳定、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需要推动首创示范,在应用推动中增强社会信任共识、逐步推动技术走向成熟、市场孕育形成,真正推动新能源的商业化和产业发展。
未来空间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承担国家战略、突出链长作用。对于未来空间产业发展而言,大多为大国重器领域,产业发展的核心路径一方面是积极承载国家战略,争取国家级唯一或重大功能性平台落户;另一方面,抓住军转民机遇,支持链主企业带动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群发展,同时,未来空中交通、无人机等领域还涉及空域权等制度突破、规范标准完善等。
未来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侧重于强化前沿布局、着力培育需求。对于未来材料产业发展而言,核心路径在于强化前沿材料技术的研发布局,同时,结合上海重点产业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着力疏通未来材料“研试产用”链条,着力推动未来材料产业的培育壮大。
04
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哪里?
为科学家松绑,让科学家敢干。未来产业要依靠大量基础研究的突破,夯实通用基础技术底座,核心就是要依靠科学家,这方面要发挥好上海基础研究特区的作用,赋予我们的战略科学家自主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让基础研究拥有最大范围的自主空间。成果利益和风险机制。
为企业松绑,让企业敢闯。提供未来前沿技术领域创新创业企业孵化培育的土壤,放宽投资、营收和税收等经营指标的市场准入标准,以成长的思维、陪伴的思路布长线、育产业,并且要给予企业足够的人才选择和评价自主权,支持未来产业领域的生态主导型产业发展壮大,力争能够涌现定义未来全球市场的伟大企业。这里其中要关注市场机制灵活、具有内在强驱动力、自驱动力的民营企业给予支持,让更多机会、让更多的资源让利民企,在这些企业中孕育“未来之星”。
为资本松绑,让资本敢投。相比较市场化运作或以风险投资为主的社会资本而言,这里更多体现的是如何更好发挥国有企业资本的作用。对于国有资本的投资,要着力改变国有资本投资新兴中小企业的考核机制,要有一定宽容失败的弹性,释放国有资本的效应,发挥国有资本在助力未来赛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为政府松绑,让政府敢支持。一方面要变政府基金“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要投创新周期较长、不确定性比较大、特别需要支持的领域,要投早、投小、投民营、投硬核;另一方面,也要为政府在放宽未来产业市场准入、对未来产业的土地、政策以及人才支持等方面突破一些制度和考核的藩篱。
在这个全链贯通的组合式创新中,“融合”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为前端技术研发阶段应有企业的介入,考虑未来的市场应用方向;二是未来技术概念验证、加速孵化与产业化的融合,根据技术的不同阶段形成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的格局。
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载体的支撑,这与一般产业的发展环境和要求类似。在《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产业要打造先导区、加速园和试验场,这三个层次的梯度化格局分别在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先导区来讲,需要在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未来产业的加速孵化方面发挥先行、先导和示范作用,而这一先导功能的背后,在于先导区要率先在营造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生态,特别是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探索路径,先导区优先选择在创新资源丰富、科创氛围浓厚、硬核产业基础扎实的具有综合优势的地区,比如张江、临港和闵行的大零号湾地区;从加速园来讲,可以选择一些全市的特色园区或者大学科技园,在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方面拥有一定资源或者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园区,可以作为孵化培育未来产业的核心载体。另外还有一些具备场景优势的试验场,可以作为未来技术的先锋应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