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21-86302-8739

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

Shanghai Association of

 Die & Mould

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开展“校企协联动——走进东华大学”活动
来源: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 | 作者: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秘书处 | 发布时间: 2024-11-17 | 26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赋能校企协交流合作,加强人才需求对接,助力模具行业绿色智造产学研融合,2024年11月15日,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开展“校企协联动——走进东华大学”活动。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特色鲜明多科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新世纪以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1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能源环境等领域,为“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贡献“东华力量”和“东华智慧”!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孔永华教授、裴泽光教授、王静教授、机械基础系主任范金辉教授、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副会长、党工组组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龚红英教授、副秘书长董淳、副秘书长蒋文英、上海日晗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涛、爱康企业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邱强、人事部经理曲丹、上海创美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贾立新、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吴宇东、销售经理范海波、创明塑机(浙江)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田冬亮、上海汽车集团股份公司乘用车公司高级工程师倪香忠、上海安字铆钉有限公司工程师王惠良、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党工组联络员杨志麟、上海精城工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陈登、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张晚婷经理以及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系硕士研究生等参加了座谈交流活动。

座谈交流会上,孔永华教授对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在产业升级发展、产学研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希望加强双方交流合作,为学校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

龚红英教授代表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表示: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开展此次“校企协联动赋能——走进东华大学”活动,主要是加强校企协三方更紧密的交流合作,赋能“三教三融”。

裴泽光教授介绍了学校及学院概况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情况。目前,学院形成了高端与特种纺织装备及系统、机电智能检测与控制、先进成型技术与高性能制造、纺织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微纳机电系统、工业设计与服务设计等六个有特色的、稳定的学科方向。

董淳介绍了创建于1970年的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始终秉持科技创新精神,致力构建模具智造及产业链一流共享平台,发挥桥梁纽带驱动能力,赋能企业,学校、服务会员单位和合作伙伴的情况。

曲丹介绍爱康企业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概况和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情况。

张涛介绍了上海日晗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概况和企业对高校培养塑性成型、模流分析、仿真分析方面的模具设计人才的需求。

田冬亮介绍了创明塑机(浙江)有限公司概况以及企业对高校培养模具机械制造设计人才的需求。

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吴宇东、销售经理范海波分别介绍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对自动化维护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

贾立新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培养学生成为模具设计应用型人才的一些实践经验和提高模具制造与设计方面竞赛等有效做法。

东华研究生提出希望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使学校学到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并应用与实践。

爱康企业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邱强、针对研究生们所关心的话题,结合自身在企业的成长经历,与大学生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希望大学生到企业一线去挖掘深耕探索,到企业中去发现问题,调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加以实施、总结,成为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强者。

蒋文英结合自身在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方面的经验,希望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不断培养动脑动手能力,不断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上海创美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卫和宁波银行上海分行张晚婷经理分别就法律和金融服务方面赋能学校、企业作了介绍。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让在场的人都深刻感受到以产教融合、校企协三方合作,共建“三教三融”,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会后,大家参观了东华大学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东华大学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李永丰教授介绍了创新中心的由来:中国商飞落户上海,迫切需要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研发合作伙伴及其相关人才。为此,东华大学牵头组成了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上海市重点支持对象。中心承担了一批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大飞机专项973项目、973课题、NSFC重点项目、上海市专项、 863计划、 国防科工委、产业化项目等共70余项,经费达4亿余元。取得一大批具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10余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部分成果已成功产业化。